当前位置: 疫情防控

十问四川降低应急响应级别!对市民有什么影响?哪些风险要注意?权威解答来了

发布日期:2020-02-26 来源:成都全搜索

成都连续五天0新增!

2月25日,我市无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新增出院2人。
截至2月25日24时,我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3例,累计出院81人,死亡3人,其余59人(其中危重11人)均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143名密切接触者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26日,在健康成都官微中首次公布了26日成都市区(市)县疫情分类地图。截至2月25日24时: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蒲江县4地从未报告过确诊病例
地图以4种颜色标注出“从未报告确诊病例”、“超过14天无新报告确诊病例”、“7-14天内无新报告确诊病例”、“最近7天内有新报告确诊病例”4类地区。
地图显示,截至2月25日24时:

成都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蒲江县4地从未报告过确诊病例;

成都市青羊区、高新区、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双流区、邛崃市、简阳市、新津县8地已超过14天无新报告确诊病例;
成都市金牛区、成华区、武侯区、锦江区、郫都区、天府新区、金堂县7地为7-14天内无新报告确诊病例区域;
成都市大邑县、温江区、新都区3地最近7天内有新增确诊病例。
昨天,四川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调整?一、二级应急响应有何区别?应对措施有何不同呢?
2月26日,四川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祝小平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栾荣生,对此次应急响应等级的调整进行了解读。
↓↓↓
问题一:为什么我省新冠肺炎应急响应调整为省级二级?

祝小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靠前指挥,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制定了分区分类防控工作指南,采取了全面、科学、严格的防控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

1月16日报告首例病例以来,我省新冠肺炎疫情自2月5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以湖北输入病例为主的第一波流行基本结束。截至2月25日24时,全省已有14个市(州)一周无新增确诊病例,106个县(市、区)无现症病例,其中81个从未报告确诊病例,目前四川疫情总体上得到有效控制
调整为省级二级响应,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分区分类、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同时也是结合当前四川实际,突出重点、精准防控,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

问题二:将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基于哪些考量?

栾荣生:其一,在全国统一安排部署下,疫情防控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相关工作需要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大的背景。其二,从全国看来,新增确诊病例、死亡病例明显下降,疫情呈现向好发展态势。第三,就我省而言,率先全国推出了按高、中、低风险分区分类管理应对的100条具体措施,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与调整级别工作内容相吻合。


问题三:调整为省级二级应急响应后有何不同?

祝小平: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负责全省应对和处置疫情的具体组织、指挥和协调,依法、科学、有序开展防控工作。根据国家指导意见精神,省级一级应急响应主要是统一部署、全民动员,动用一切资源,全面进入应急状态;省级二级应急响应后,主要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调配全省资源,解决重点地区疫情问题。

调整为省级二级以后的总策略是在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更高标准,精准防控;不是放松警惕,而是不懈怠不松懈,抓实抓细抓落实。随着各地有序的复工复产,人群流动恢复常态,传染源也存在增加的风险。
因此,在调整为二级响应后,大家同样必须加强自我防护。市民需要继续做好防护措施,出门佩戴好口罩,减少社会交流活动,减少不必要的人群聚集;复工的市民实行“两点一线”上下班模式,家庭及办公场所要勤通风;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讲卫生、勤锻炼,保持心情开朗乐观、积极向上。
栾荣生:打比方来说,一级就是全面的战争状态,二级就是局部、有重点的战争状态。调整后,仍由省级来统筹指挥,全省各市(州)防控策略、措施仍按照各自的无现症病例区、散发区、社区爆发区以及局部流行区对应的风险分区实施管理。
在疫情防控基础上,强调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具体要求低风险地区全面恢复、中风险地区尽快恢复、高风险地区逐步恢复,避免产生次生问题。

问题四:省级二级应急响应情况下,各市(州)应该怎么做?

祝小平:在省级一、二、三、四级应急响应情况下,各市(州)均按照国家指导意见要求,以县(市、区)为单元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类地区进行分区分类施策,并根据我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区分类防控工作指南》针对性采取防控措施。

我省确定的社区暴发区和局部流行区对应为高风险区,散发病例区对应为中风险区,无现症病例区对应为低风险区。各市(州)要继续按照分区分级防控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和疫情形势,更加要有针对性的调整细化防控方案,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突出分区分类、联防联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问题五:低、中、高风险地区的应对措施有何不同?

祝小平低风险地区要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强对疫情严重地区以及高风险地区流入人员跟踪管理和健康监测,加强病例监测发现、预检分诊,规范发热门诊等工作,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落实相关防控措施。保证交通运输、城乡公共交通正常运转,不得封路、封村、封社区、封市场,尽快推动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对来自低风险地区的人员和车辆,其他地区不得限制其出行。指导群众科学预防疾病,引导做好个人防护。

中风险地区要尽快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强密切接触者全面排查和隔离医学观察,对确诊病例实施针对性防控措施。无确诊病例的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可参照低风险地区采取防控措施。确保交通运输、城乡公共交通正常运转,确保人员正常出行和生产生活物资正常流通。落实企业疫情防控责任,合理安排复工复产,组织员工有序返岗,不得采取审批、备案等方式延缓开工时间。
高风险地区要根据疫情态势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禁止群体性聚集活动,依法按程序审批后可实行区域交通管控。对发生社区传播或聚集性疫情的疫点、疫区实施封锁。保障疫情防控、公共事业运行、群众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重要国计民生企业正常运转。及时研判疫情走势,确保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逐步有序扩大复工复产范围。

问题六:四川省疫情防控工作现状如何? 

栾荣生:从整体来看,目前,四川全省疫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从新增确诊、治愈人数数量变化来看:截至2月24日24时,四川全省累计确诊新冠肺炎患者529例,现有疑似病例56例。从2月20日起,全省新增确诊人数均在5例以下,其中2月22日为“0新增”。而从各市州的情况来看,有3个市州连续“0新增”天数超过20天,分别为自贡、阿坝、广元;乐山、广安、绵阳、眉山、雅安、巴中、内江等7个市州的“0新增”天数超过10天。

新增确诊病例减少同时,治愈人数呈上升趋势。1月29日,第一例治愈的新冠肺炎病人出院。2月14日,治愈病例数首次超过新增病例数。2月17日至今,治愈病例数一直“领先”于新增病例数。截至2月24日24时,全省治愈病例数为278人,超累计确诊病例数的一半。

问题七: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现状如何?

栾荣生:流行病学要讲分母,成都这样一个超大城市,常住、暂住人口2000万,且人口流动较多,受到疫情的影响也较大。2月5日与6日,我在参加省市防控工作专家座谈会时曾根据流行模型预判过,成都的确诊病例不会超过500例,全省不会超过1000人。但从成都目前情况来看好于预期,截至2月25日24时,累计确诊病例为143例,且已累计出院81人,出院治愈已过半,可以说成都整体疫情防控取得很大成效


问题八:目前我们还存在哪些风险?

栾荣生:现在疫情防控仍然不能放松警惕、盲目乐观。随着疫情发展,还是存在潜在风险。

比如到本月底,成都以及各个地区都会出现大量“返工潮”,从外地回来的人增多,可能会带来新的传染源,这种风险对比武汉封城前是大大降低的,但依旧不能掉以轻心。此外,接下来还可能会面临学生“开学潮”,相当多的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从外省涌入,也将带来一定的风险。以及聚集性疫情仍可能发生。
我们还是要做好相应的准备,一旦发生新的疫情风险变化,是能够及时进行处理控制的,另外逐渐把重心朝着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方面倾斜。

问题九:二级响应后市民生活有哪些改变?

栾荣生: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区别主要体现在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即便染病的概率极低,还是要做好自我防护。

处于电梯间等狭小的空间、人员密度大的办公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医疗机构就诊仍需坚持正确佩戴口罩,减少社会交流活动,减少不必要的人群聚集;复工市民实行“两点一线”上下班模式,食堂错峰就餐,家庭及办公场所要勤通风;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问题十:婚宴可以举办了吗?商超、办公区域内中央空调的使用有哪些建议?

栾荣生:大型聚会近期还需继续暂停,因为人群密集、各地区人员往来、密切接触和交往还存在风险。


目前,针对中央空调的使用,我们要求第一要把新风开最大;第二,要将回风关闭;第三,要定期清洗消毒;第四,在间隔时间里必须开窗通风

另外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成都预防医学会会长张建新建议大家:

除了上班,尽可能减少外出,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的频次;尽量做到家与单位两点一线。上下班或外出首选步行、骑单车或自驾车、错峰出行,单位班车要做好卫生消毒。有条件的可实行网上办公。

如果必须乘坐公共交通,请避免聚集,并全程佩戴口罩。工作场所请保持通风、清洁,多人同处一室时要佩戴口罩。
提倡公众自觉做到不走亲访友、不相互串门、不扎堆聊天,不聚餐、不聚集打牌、打麻将、下棋,不聚集开展跳舞、健身、卡拉OK等活动。家庭就餐提倡公筷公勺。
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防护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多乐观”,坚持科学消毒,不过度消毒。
积极配合社区、单位的健康监测管理工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和就医。
建议企事业单位、社区(村)不举办非必要的群体性聚集活动。餐饮单位和个人不举办群体性聚餐活动(含农村群宴)。 
既然疫情转好
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摘掉口罩了呢?
什么地方可以不戴口罩呢?
赶紧来看看
↓↓↓

近期天天戴口罩
尤其是上班族
一戴就是好几个小时
除了口罩压伤以外
不少人都因戴口罩引起了一些
过敏、闷痘等皮肤问题
如何处理呢?
华西医生给你出妙招
↓↓↓


信息中心
周热点 +更多
国内新闻 +更多
国际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