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03-08 来源:成都商报
医生用设备记录病人生理指标
在武汉汉阳方舱医院的“隔间”内,工作人员对着手中像手机一样的设备,用四川话念出病人的生理指标,该终端自动就将患者信息填写完毕……这一幕出现在了3月4日的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之中。
据悉,这台手持终端设备及其背后的整套方舱云系统是随着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一道投入到武汉前线的“成都造利器”。
患者戴腕带
医生实时跟进病情
昨日,四川省医院协会急救分会急救指挥与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品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杰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这套基于四川地震救灾应急救援系统紧急研发的方舱云HIS系统,目前已在汉阳方舱医院实现全流程无纸化、移动化、物联化、可视化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受到了医务工作者的好评。
目前,汉阳方舱医院汇集了四川、福建、山东三个省的救援队,前期因人员较多,管理和组织培训等工作压力都比较大。但随着方舱云HIS系统的引入和搭建,方舱医疗病人的信息已实现无纸化共享,上级医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所有患者体征和资料,实时跟进病情下达医嘱,实现三级查房制度,有效减少医务人员交叉感染风险。
由于方舱医院主要收治的是轻症患者,从入院的预检分诊到分配床位,每天医护人员要对数百位患者进行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测量2-4次。“如果用纸张来记录这个数据量太大,而且为防止病毒传染,记录的纸张是没办法往外传递的。”蔡杰表示,“所以我们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这个系统一定要无纸化的。”
该系统由包括药房/库管理系统、患者一次性腕带、医生手持终端等部分构成。其中,手持终端在集成了短信、电话、微信、卫星电话、无线对讲的通讯功能外,还整合了语音病程记录。
病程记录是指继入院记录之后,对患者病情和诊疗过程所进行的连续性记录。“医务人员可以直接通过方舱云系统手持终端进行该记录的语音录入,系统自动转成文字并匹配到电子病历中。”蔡杰告诉记者,除了普通话的识别外,团队花了不少精力让终端能够“听懂”四川话,便于医学救援队使用。
作为信息管理的一环,医院为病人提供基于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的一次性腕带,可用于对其健康情况的追踪溯源,全程追踪病人信息,让病人回家隔离14天内也能享受到医疗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
三团队联手
10天完成研发
“我们在2月11日时接到了任务,联合品杰科技、蔚丰云联、延华智能三个团队共同开发这套系统。”蔡杰说,此次公司投入了二十多人进行研发,“每天研发12-16个小时,最终用10天左右时间完成。”他说。系统经过几天时间磨合,便直接开始投入使用。
据介绍,四川品杰科技从2011年起就开始研发用于地震救灾的应急救援系统,这次的方舱云HIS系统也是基于之前产品的经验进行研发。此前,其应急救援系统曾应用于2013年雅安地震、2015年尼泊尔地震等灾后援助中。
蔡杰说,云系统必须依靠稳定流畅的网络环境。得益于三大电信运营商迅速为方舱医院提供了无线网络的通讯保障,让他们的云系统可以直接投入运作。
据悉,目前已经有其他方舱医院在向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了解云系统的使用情况,有意引入使用。“我们肯定会竭尽全力来配合他们的需求,打好这场科技战‘疫’。”蔡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