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闻
C919飞机完成今年首次长航程演示飞行,亮相乌鲁木齐
2月4日17时10分,中国商飞国产C919(B001F)航班平稳落地乌鲁木齐国际机场,这是C919飞机在今年的首次长航程演示飞行,也是首次亮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累计调水量破600亿立方米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截至2023年2月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含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累计调水量突破6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

我国首条跨海高铁进入静态验收阶段
2月3日,我国首条跨海高铁——新建福(州)厦(门)铁路进入静态验收阶段,标志着该条高铁全线主体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新建福厦铁路于2017年9月开工,设计时速350公里,正线全长277.42公里,全线共设8座车站。

“仙女”机器人借助风和光飞行
利用刺激响应聚合物,工程师们制造了可行走、游泳和跳跃的小型机器人。但还没人能让它们飞起来。现在芬兰坦佩雷大学提出了名为“仙女”的新设计——一种基于光响应材料组装的飞行机器人。这种聚合物组装机器人,能靠风飞行,并由光控制。

科普前沿
“迷你人脑”首次修复老鼠部分脑损伤
美国科学家首次将实验室培育的人类神经元植入视觉皮层受损的大鼠大脑内。两个月后,当大鼠看到闪光时,神经元会做出反应。研究人员提出,这种大脑类器官未来有望被用于修复受损的人脑。相关研究刊发于2日出版的《细胞·干细胞》杂志。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将一束实验室培育的神经元(类器官)移植到视觉皮层受损的大鼠大脑中,以观察其是否能恢复该区域的部分功能。
在最新研究中,他们首先培养出可以发育成多种不同类型细胞的人类干细胞,80天后,这些干细胞被培养成大脑皮层细胞的三维组织,构成了大脑的外层,在视觉等多种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随后,他们将这些类器官移植到46只视觉皮层部分受损实验鼠的皮层内。
两个月后,植入的类器官开始出现神经元反应,研究人员在实验鼠观看屏幕上一系列图像时,将电极放入移植的类器官内测量到这些反应。研究人员表示,这表明神经元正在被整合到实验鼠的大脑内,并接管了其视觉系统的部分功能。
研究人员也比较了移植类器官的实验鼠与视觉皮层没有受损的实验鼠,结果表明,神经元的反应基本相似,但与未受损实验鼠相比,接受类器官移植实验鼠脑内对光产生反应的神经元更少。
研究团队并没有测量类器官移植是否改善了实验鼠的视力,他们接下来计划移除实验鼠脑内其他皮层(如运动皮层),来重复这一实验。
此前,科学家已经将单个脑细胞植入不同年龄的健康实验鼠体内,并将类器官移植到非常年轻且未受伤实验鼠大脑内。将类器官植入受伤实验鼠脑内,标志着使用类器官修复脑损伤向前迈进了一步。
总编辑:张杰
值班副总编辑:邓晴风
责任编辑:江逸 蒋煜
编辑:杨雪霜
来源:科普中国、科技日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