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闻

科技周主场活动启动
8月20日,全国科技活动周主场活动暨北京科技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绿心公园启动。接下来一周,这里将重点展示科技抗疫、科技冬奥、第二次青藏科考以及北京市科技创新成果。北京市各区也将举行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群众性科技活动。

2022世界机器人博览会:科技盛宴待你“尝鲜”
2022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于18日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将呈现130余家企业带来的500余件展品,更有30余款全球首发新品陆续在现场集中发布。另外,本届博览会打破传统策展思路,坚持以应用需求端为导向,创新推出“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展览新模式。在展现机器人产品最前沿技术的同时,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机器人技术为生产生活带来的变革。

不毛之地将成“绿电”热土
近日,国家能源局把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建设作为“十四五”新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推动以上述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

塑料垃圾经简单化学反应“变废为宝”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刊文称,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用紫外线做能源、氯化铝作催化剂,将塑料垃圾聚苯乙烯转化为更有价值的产品,用来制造香料和药物等。他们新研制出的工艺不仅节能,也适用于其他塑料,有助于减少垃圾污染,保护环境。
科普前沿

我国科学家实现纳米尺度光操控
更好地在纳米尺度操控光子实现光电融合,是未来大幅提升信息处理能力的关键。21日,记者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悉,该中心研究人员与合作者在极化激元领域取得新进展,大幅提高了纳米尺度的光子精确操控水平,对提升纳米成像和光学传感等应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与电子相比,光子具有速度快、能耗低、容量高等诸多优势,被寄予未来大幅提升信息处理能力的厚望。“然而,由于光学衍射极限的存在,很难实现纳米尺度上光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阻碍了光子优异性能的发挥。”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戴庆介绍。
极化激元是一种存在于材料表界面的特殊电磁模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光子与物质耦合形成的准粒子。它具有优异的光场压缩能力,可以轻易突破光学衍射极限,将光波长压缩到纳米尺度进行操控,实现纳米尺度上光信息的传输和处理。
利用近场光学显微镜,戴庆课题组与合作者成功构建石墨烯/α相氧化钼异质结,实现极化激元等频轮廓从开口到闭合的动态、可逆拓扑转变,并使其传播方向突破了原有晶向的限制。
“我们在研究中成功将10微米波长的红外光压缩成几十纳米波长的极化激元,并调控性能实现平面内的能量聚焦和定向传播。”戴庆解释道,这就好像把大象装进粉笔盒的同时,还可以让大象在里面自由活动。
对此,戴庆表示,这项研究利用极化激元成功实现纳米尺度的光操控,未来有望实现纳米尺度的光电融合。值得一提的是,《自然·纳米技术》还专门为这项研究成果配发评述文章。
来源:科普中国 科技日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