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闻

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495秒后,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德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成功使用DNA折叠法制造出了一款分子马达。这种由遗传物质制成的新型纳米马达可以自我组装并将电能转换为动能,可以开关,还能通过施加电场控制其转速和旋转方向,未来有望用于驱动化学反应。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MPI-IS)研究人员建造了一个四足机器狗“莫蒂”,它仅仅用了1小时就学会了走路。莫蒂充分利用了复杂的腿部力学,通过贝叶斯优化算法指导学习,在大约1小时内,比真实动物更快地优化了其运动模式。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0日报道,美国和丹麦研究人员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提供的数据,发现了可能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星系GLASS-z13。现有数据表明,该星系距离地球约135亿光年,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3亿年。不过研究人员表示,这一结果仍需进一步观测予以证实。
科普前沿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分子遗传改良团队与棉花高产育种团队联合国外科研单位,开展了棉花纤维动态伸长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和新等位基因的鉴定研究,构建了纤维伸长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揭示新等位基因潜在调控棉花纤维长度的分子机理。相关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陆地棉和海岛棉(又称长绒棉)是棉花的两个主栽四倍体棉种,陆海种间杂交为棉花纤维长度性状改良提供重要资源,但关于陆海群体纤维动态伸长的遗传机理却鲜有报道。因此,研究棉花纤维快速伸长时期表达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重要基因的动态调控对于棉花纤维伸长的机理解析及纤维长度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团队以陆地棉中36和海岛棉海7124为亲本,构建了回交自交系群体,并开展了191个子代的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及47个子代发育纤维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新等位基因在子代中的积累显著影响纤维长度,且影响纤维伸长的相关新等位基因在某些子代中出现“超亲”表达。研究人员进一步对纤维表达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绘制了纤维伸长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调控网络图,从中筛选出105个影响纤维伸长的候选基因,其中包含15个新等位基因。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验证到一个调控棉花纤维伸长的烷烃羟化酶基因GhMAH1。研究结果为解析棉花陆海群体纤维长度变异提供了新思路,为培育长纤维棉花新种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据了解,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来源:科普中国 科技日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