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新闻
★
我国首批两台商品化HXN6型内电混合动力机车下线

6月9日,我国首批两台商品化HXN6型内电混合动力机车在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资阳公司)成功下线。该车动力源采用“动力电池组+柴油发电机组”共同组成,并优先采用动力电池组提供动力,能有效替换传统内燃机车。
神秘“轴向希格斯模式”新粒子发现

美国波士顿学院物理学家领导的一个跨学科团队发现了被称为“轴向希格斯模式”的新粒子,这是一种以前无法检测到的量子激发,也是著名的希格斯玻色子的磁性相对粒子。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最近的《自然》杂志。
十年前探测到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理解物质质量的核心,而预测“轴向希格斯模式”存在的理论现被用来解释暗物质——一种几乎不可见但却是宇宙主要组成部分的物质。
实验性癌症治疗患者100%康复

美国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的一项小型临床试验发现,14名接受实验性免疫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全部康复。所有这些受试者均患有带有罕见突变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接受了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制的一种免疫治疗药物dostarlimab的治疗,结果每位患者的癌症都神奇地消失了,体检、内窥镜检查、PET扫描或MRI扫描都无法检测到癌症,这是癌症治疗史上的第一次。
常见大麦虫能吃掉塑料垃圾

据10日发表在《微生物基因组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常见的大麦虫(Zophobas morio,又称“超级麦皮虫”)可以在其肠道中一种细菌酶的帮助下吞噬聚苯乙烯。这种对聚苯乙烯“有胃口”的蠕虫可能是大规模回收塑料的关键。科学家希望这种“升级版”的生物循环能带来塑料垃圾回收的新方式,从而减少垃圾填量。
★
科普前沿
★
“智能皮肤”可探测微生物

历经6年努力,意大利和奥地利研究人员开创性地研发出一种三合一混合材料,被称为新一代“智能皮肤”。其灵敏度是真实皮肤的1000倍,能探测触觉、温度、水分甚至微生物,有助促进灵敏机器人和智能假肢的研发。相关研究发表于最近的《先进材料技术》杂志。
最新研究负责人、意大利科学家安娜·科克莱特领导奥地利格拉茨理工大学固态物理研究所团队研制的这款智能皮肤,每平方毫米有2000个独立传感器,比人类指尖更灵敏。每个传感器内部是以水凝胶形式存在的智能聚合物,外壳是压电氧化锌。
据悉,第一批人造皮肤样本的厚度为6微米,而人表皮的厚度为0.03—2毫米。人造皮肤还可做得更薄。此外,人类皮肤可感知约1平方毫米大小的物体,人造智能皮肤的灵敏度为人类皮肤的1000倍,可以探测微生物等更小的对象。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首次结合3种物理化学方法:水凝胶材料的化学气相沉积、氧化锌的原子层沉积和聚合物模板的纳米印刷光刻,研制出了这种智能皮肤。智能皮肤有望应用于诸多领域。如在医疗保健领域独立检测微生物并给出相关报告,还可用于能感知温度或湿度的人体假肢,能更灵敏地感知环境的机器人等。
来源:科普中国 科技日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