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闻
中国科学家把汉字存入DNA!
近日,东南大学师生团队成功将该校校训“止于至善”存入一段DNA序列,实现了DNA存储技术的新突破,并将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这项研究有助于解决大数据时代数据存储难题。”
我国发掘的西瓜优异功能基因数量占全球80%以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4日表示,该院发掘的西瓜优异功能基因数量占全球已发表的80%以上,发表西瓜基础研究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占全球80%左右。这些系列成果表明我国在西瓜基因组学和基因功能研究领域取得显著突破。
“植物胰岛素”让作物产量更高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健团队与胡培松院士团队合作,在《分子植物》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揭示了“植物胰岛素”6-磷酸-海藻糖(Tre6P)调控水稻碳源分配与籽粒产量的机制,为作物高产遗传改良提供了新思路。
剑桥酷炫新发明:卷起来,一块布就是一个显示屏!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了一种基于纺织物的智能显示屏,将智能传感器、LED 显示器、电能收集与存储直接集成到纺织物中,不仅能实时显示图表信息、交互触摸,还能够任意弯曲折卷,“一块布就是一个显示屏”。相关研究已发表在科学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科普前沿
首个国产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转正”获批
3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附条件批准智飞龙科马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上市注册申请。该疫苗是首个获批的国产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
重组蛋白疫苗的技术路线是我国部署的5条新冠疫苗研发技术之一。它的安全性久经考验。人们熟悉的可以为新生儿接种的乙肝疫苗就是采用这种技术路线生产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此前表示,“重组蛋白疫苗的安全性经过了长时间的验证,该技术路线下的其他疫苗已经为世界上数十亿人进行接种。”
重组蛋白疫苗打三针,对奥密克戎有效
与人们熟知的其他技术路线不同,新冠重组蛋白疫苗采用三针的免疫程序,在18—59岁成年人中开展的Ⅲ期临床试验显示,受试者接种2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83%,受试者接种3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97%。
资料显示,该疫苗开展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18岁及以上人群接种3剂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后,对于不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都具有保护效力。
智飞生物公众号公布的数据显示,该疫苗对阿尔法变异株的保护效力为92.68%;对伽马变异株的保护效力为100%;对卡帕变异株的保护效力84.82%;对德尔塔变异株的保护效力为81.38%。最新研究显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该疫苗仍然可以提供很好的保护。
(来源:科普中国、科技日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