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闻
北大研究团队发现水星存在磁暴与环电流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宗秋刚教授研究团队发现水星存在磁暴与环电流,破解了近半个世纪的谜题。相关研究成果于17日分别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和《中国科学:技术科学》(Sci China Tech Sci)上。
我国首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 延时恢复预测模型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是全球关注度最高的药源性疾病之一。记者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获悉,该中心肝病医学部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延时恢复的预测模型,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预后预测及安全用药警戒提供了客观可量化的手段。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肝病领域顶级杂志《肝脏学》上。
广义相对论有了迄今最高精度测量
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JILA)的物理学家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小尺度的测量,结果表明,两个相隔仅一毫米的微小原子钟,确实以不同的速度运转。16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描述了这一实验,并提出了如何使原子钟比当今最好的设计精确50倍的方法,或为揭示相对论和引力如何与量子力学相互作用提供了途径。
全球首位女性艾滋病“治愈”者出现
据外媒最新报道,研究人员15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举行的会议上宣布,科学家使用一种“神奇的”脐带血移植的突破性治疗法治愈了一名艾滋病病毒(HIV)女性感染者。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接受干细胞移植并使用抗HIV细胞的女性,也是第三位已知的HIV功能性治愈的病例。
科普前沿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衰退“罪魁祸首”揭示
据17日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先进成像技术帮助他们确认,大脑突触的破坏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缺陷的根源。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脑细胞之间联系的丧失会导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相关症状,包括记忆力丧失,但大脑突触丧失会带来何种影响,其实际证据仅限于对中晚期疾病患者进行的少量脑活组织检查和尸检。然而,耶鲁大学开发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的出现,使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即使仅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症状的在世患者的突触丧失情况。
新的糖蛋白2A(SV2A)的PET成像扫描使科学家能够测量45名被诊断为轻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人的大脑突触的代谢活动。研究人员随后在五个关键领域测量了每个人的认知表现:言语记忆、语言技能、执行功能、处理速度和视觉空间能力。
他们发现,脑细胞间突触或连接的丧失与认知测试中的糟糕表现密切相关。他们还发现,与大脑中神经元总体积的丧失相比,突触丧失是认知能力低下的一个更强的指标。
耶鲁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主任、该论文的资深作者克里斯托弗·范·戴克表示,研究人员现在可以追踪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丧失突触的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个体认知能力下降的发展过程。
论文主要作者当·麦卡说:“这些发现帮助我们了解了这种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可以成为测试阿尔茨海默氏症新药疗效的重要新生物标记物。”
来源:科普中国、科技日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