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新闻
火星陨石“流浪”到地球之谜首次破解
据今日宇宙网站近日消息称,科学家们已知至少166块火星岩石降落在我们地球上,但它们在火星上的确切起源地以及它们是怎么到达地球的一直是个谜。近日,天文学家利用人工智能(AI)终于追踪到其起源:其中一块陨石正是110万年前从火星托廷火山口被“抛射”进太空,最终来到地球。
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主体结构封顶
1月16日,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项目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一根钢结构件的吊装。据了解,雄安城市计算(超算云)中心是建设“智慧雄安”的重要支撑,也是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之脑”“之眼”“之芯”,是雄安新区数字孪生城市运行服务系统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边缘计算、超级计算、云计算设施将为整个数字孪生城市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AI、VR/AR提供网络、计算、存储服务。
0-1的创新突破!中科院纳米能源所发布两大重磅原创科学成果
1月13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在京举办重大科学成果发布会。会上,拓展型麦克斯韦方程组、接触电致催化两大重磅原创科学成果发布!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所长、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就两大成果的发现、推演及研究过程,在会上作了分享。
暗能量光谱仪创建迄今最大宇宙3D地图
美国暗能量光谱仪(DESI)项目打破了之前所有3D星系调查的纪录,在完成前7个月的调查后,创建了有史以来最大、最详细的宇宙地图。这张极其详细的3D地图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暗能量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调查使用的技术和取得的成就也将帮助科学家们揭示宇宙中最强大光源的秘密。
科普前沿
DNA测序打破罕见遗传病诊断速度纪录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科学家领导的联合团队开发的一种新的超快速基因组测序方法,可在平均8小时内诊断出罕见遗传疾病,这是标准临床护理领域中几乎闻所未闻的壮举。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科学家们此次设计的巨型测序方法重新定义了基因诊断的“快速”——最快的诊断在7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内作出。快速诊断意味着患者可以大大减少检查、住院和痊愈时间,在护理上花费更少。更关键的是,更快的测序依旧能够保质保量。
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该团队对12名患者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其中5名患者在大约一天的时间内从测序信息中获得了基因诊断。该团队的诊断率约为42%,比诊断罕见遗传疾病的平均诊断率高出约12%。
在其中一个案例中,对患者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只用了5小时2分钟,这创造了最快DNA测序技术的首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诊断该病例所用的时间是7小时18分钟,研究人员所知,这大约是美国拉迪儿童基因组医学研究所保持的基于基因组测序的诊断纪录(14小时)的一半。
来源:科普中国、科技日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