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课堂》
龙泉驿区科学技术协会
科普新闻

记者11月19日获悉,据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最新认证报告显示,由我国光伏企业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26.81%,这也是目前全球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掺铒波导实现了通讯波段光子的按需式量子存储,向构建大尺度光纤量子网络迈出重要一步。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欧洲人脑计划团队开发的多层次于利希人脑图谱可通过将大脑网络与其基础解剖结构相关联,帮助研究精神疾病和衰老障碍。通过用前所未有的详细程度映射微体系结构,该图谱可更好地理解大脑连接和功能。研究人员近日在《生物精神病学》杂志上概述了于利希人脑图谱,重点介绍了人脑的细胞结构和受体结构,以及如何将图谱应用于精神病学研究领域。

据最新一期《焦耳》杂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解释了可充电锂电池“枝晶”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其穿过电解液的方法。这一发现最终可能开启一种新型可充电锂电池的设计之门,这种电池比目前的版本更轻、更紧凑、更安全。

“我们已向国际空间站发送样本并成功开展太空实验,研究发现,在太空中生产类器官稳定可靠、质量高而且可标准化。”在11月18日至20日召开的2022空间技术和平利用(健康)国际研讨会上,苏黎世大学太空中心重力生物学首席科学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科拉·泰尔介绍。
实现这一点有赖于太空特殊的环境。科拉·泰尔称,当前在地球上生产类器官尤其是高质量的类器官很复杂且非常困难,而借助太空微重力环境可生产高质量的类器官。
与会科学家表示,空间环境给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专家介绍,空间有着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等不同于地球的特殊环境,借助这种环境条件,许多在地球上无法解决的难题能在太空找到答案。国际宇航科学院生命科学委员会主席、北京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邓玉林表示:“此前,梦天实验舱搭载微生物检测和培养的仪器进入太空,未来将用于生物医药、微生物检测等领域的研究。”
有不少科学家通过在地球上模拟太空环境开展生命科学研究。比如,苏州大学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周光明及团队通过模拟太空辐射情况,研究空间辐射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健康风险。周光明称:“我们希望建立适合中国航天员体型、体貌乃至遗传背景和疾病谱的空间辐射健康风险评价系统,为未来长周期的深空探索任务提供理论依据,助力载人航天任务发展。”
来源:科普中国 科技日报
编辑:杨艳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