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走进龙泉驿区洛带镇宝胜村,一路是平坦宽敞的柏油路、路边彩绘的乡村涂鸦、鳞次栉比的农家小楼。经过萤火虫之家时,里面传来村里孩子们伴随着琴声的歌声。

这里是宝胜村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我喜欢这里各种各样的活动,今天我们学唱歌,明天我们还有田野自行车比赛的活动。”村里小朋友说。萤火虫之家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宝胜村“荣誉村长”毛晓初在宝胜村用闲置房屋改建而成的民居,是她为村里孩子举办各类活动的地方,也是村民饭后常来唠嗑的地方。

不是本村人的毛晓初为何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呢?毛晓初说:“这有客家人的根,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刘家宅、杨家祠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舞龙’,这些文化吸引了我,真正让我选择停驻在此的是这里的人,宝胜村尊祖敬宗的祖训影响着这里的村民乃至村里工作人员,他们邻里和睦、怡然自乐、敬业爱岗,这就是我一直找的乡愁。”
在刘家家风大院,宝胜村乡贤用亲身体验和朴实的语言分享了自己的家风故事,真挚的情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村民,大家一致赞同父母的行为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好的家风需做到言传身教。“孝、勤、善、和、福”等一个个听起来简单普通的字,却见证了一个个宝胜家庭的家风之美。

毛晓初自2020年来到宝胜村后,影像观照乡村,将田野农民生产生活、民俗民风记录下来,对全村100余户家庭进行走访,让艺术真正走进乡村、走近群众、走入生活,让镜头下的客家乡村故事激发客家文化活力。在她的镜头下有宝胜村农耕日常、客家祭祀祭祖生活动态、村委会工作细节,毛晓初说:“我的镜头记录都是最真实的一瞬间,有好的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村民乱丢垃圾的一面,这些照片我都会展示给大家观看。”
“毛老师镜头记录了我家的改变,孩子就近择业,家里更热闹,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村民邓建蓉笑着说。2020年,由毛晓初在宝胜村拍摄、编辑的一个村官的《疫情笔记》图片故事书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除了毛晓初以外,宝胜村还吸引陶艺家涂涛来此创建了自喜艺术空间,创新烧制了客家土楼烟灰缸、甄子场摆件、五凤楼摆件等文创产品,并被广大游客所喜爱。国内原创手碟研究者及制作人陈勇利用生态移民闲置房屋打造声之屋手碟工作室,在带领游客、村民认识打击乐器——手碟的同时,将音乐美学、客家文化与手碟等乐器互相碰撞,拓展了客家文化展示方式。

以农耕、客家文化为主题,宝胜村结合村里优秀的“新”村民,建设“客家记忆·农耕田园”劳动研学基地,实现年接待学生、游客量达2万人次以上。宝胜村培育12名村民为乡村老师、乡村导游,他们是宝胜宣传员、推荐官,共同讲好宝胜故事,传播宝胜声音,更好的弘扬客家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村民实现就地就业,并壮大集体经济。

总编辑:张杰
值班副总编辑:邓晴风
责任编辑:蒋煜
记者:王培丁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