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2025年度枇杷新品种田间技术鉴定会在龙泉驿区同安街道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农场举行。来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区农业农村局等10余名专家到场,他们对多个枇杷新品种进行现场观察与专业研讨,为四川省枇杷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方向。
选种棚内,百余种杂交材料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科研人员穿梭其中,对不同材料进行鉴选。此次鉴定会的“主角”是西蜀6号、西蜀9号和西蜀11号三个枇杷新品种。其中,西蜀6号作为红肉枇杷品种,是以龙泉驿大五星枇杷为亲本,不仅延续了果大、色泽艳丽、口感浓郁的特点,更在产量、抗日灼性和抗病性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而西蜀9号和西蜀11号白肉枇杷品种,则凭借果肉细腻、汁多味甜、香气馥郁的特性,吸引了众多专家目光。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良种繁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涂美艳对西蜀9号赞不绝口,他介绍道:“西蜀9号果子的可食率高,丰产性强,果形端正、外观漂亮,商品率出色。它易剥皮,果肉白色、厚实、细腻,味道清甜,适应性广泛,在多个产区都有良好表现,是极具推广潜力的白肉品种。”
鉴定过程中,专家团队深入果园实地考察,通过系统观测新品种的生长态势、果实特征及风味品质,结合专业检测数据开展综合研判。评估结果显示,这些枇杷新品种在性状表现上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与一致性,且具备明显的品种特异性。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枇杷劳动密集型的特性,科研团队在技术层面持续创新。在树形方面,将传统的两层树形优化为一层树形,使操作更加便捷;在水肥一体化系统上进行示范改进;在农业农村局支持下建设的收缩式设施大棚,可灵活调节温度、湿度,有效应对不同天气状况。
涂美艳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探索枇杷品种选育与推广路径,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致力于让更多优质品种在果园落地生根,为果农增收及四川枇杷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我国枇杷主产区之一,近年来龙泉驿区凭借不断的品种创新和技术升级,推动产业规模与效益稳步提升。此次鉴定的枇杷新品种有望在全省乃至全国广泛推广,不仅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高品质枇杷产品,还将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记者:邓璐
视频/剪辑:彭雨晴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