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龙泉驿,山水的呼吸滋养着万物的丰茂,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生命也在这片山水之间激荡着艺术的和鸣。
唐允明、姚思敏,这对蜚声画坛的艺术伉俪,在中国画的不同疆域进行着各自的创作与探索,于笔墨的碰撞和美学的交融之间,绘就更具当代性的中国画卷。
唐允明


唐允明,1953年生于上海,四川开江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画系主任。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唐允明是中国当代具有影响力的山水画家之一,长期从事中国画的教学与创作研究,在山水画艺术的创新探索方面卓有建树,致力于在传统审美基础上追求山水画的现代感与独特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参加国内外重要画展,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其中,《野山》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红岭》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奖及该展最高奖项“日中友好会馆”大奖,《秋》获中日现代水墨画交流展金奖。

《红岭》
密集短促的线条以充满律动的笔势排列,将中国传统山水的笔墨解构为抽象的符号系统,而山脊处刻意留出的细窄空白,则如同岩层裂隙中透出的天光,在刚硬结构中注入呼吸般的韵律……唐允明在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红岭》中,尝试以极具张力的艺术语言重新诠释传统山水的画作。
繁茂的画面、密集的纹理、醒目的色彩,从画面结构到笔墨形式再到视觉效果,《红岭》的创作技法与传统山水画有着显著差异。正如唐允明所言,他“画中的山水并非再现真实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山水精神的理性化显现。”

《野山》
当干涩锐利的焦墨笔触如刀刻般层层叠压,独特的技法使山体呈现出风化石英岩般的粗砺质感,每一道笔痕都仿佛记录着地质变迁的痕迹,奔放而有力的笔墨尽显山势的自然力、运动感,释放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唐允明笔下的山水,已成为中国水墨从文人意境向地质美学转型的典范。
几十年的艺术求索中,唐允明将理性继承、大胆扬弃、广泛借鉴、勇于尝试贯穿于创作始终,致力于解构传统笔墨范式,以几何构成、焦墨肌理与现代视觉需求重构山水意境,形成兼具文化深度与当代张力的独特面貌。他的山水画作,以穷尽的笔触勾勒出巍峨山势,墨色间也流淌着刚毅不屈的精神。一幅幅画作中,不仅展现了山的傲骨,更透露出其本人的艺术风骨。其间,有对传统的承袭、对自然的敬畏,更有着艺术本真的不懈探索和执着追求。

《秀木逸居》
“崖石的坚硬是一种骨气,它有自然的质感,是由一种力所铸就的。这样的骨力,也是我所追求的。体现在作品中,就是每一幅画的力透纸背。”唐允明说。
当唐允明用焦墨斧劈出巴蜀山水的铮铮铁骨时,他的妻子姚思敏则以没骨点染绘就自然的灵动韵致。
姚思敏


姚思敏,1957年生于四川乐山,四川双流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成都画院副院长。

姚思敏是活跃在当代中国画坛的著名女画家,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其创作花鸟与山水兼容、工笔与写意互渗。作品曾入选第七、八、九、十一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展等重要展览,并多次获奖。其中,《清音》获全国“中华杯”中国画大奖,《秋》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暮秋晚唱》获第三届中国工笔画会大展佳作奖。作品《苍茫天地间》《秋天的况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姚思敏作品集》《一个女画家的世界》等著作。
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代表着中国美术的巅峰水准,而姚思敏的作品以跨题材、跨技法的多元艺术实践多次入选、屡获殊荣,彰显出她深厚的艺术造诣。

《清音》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工笔画作品《清音》震动画坛以来,姚思敏持续拓展水墨艺术的疆界。她的宣纸如同实验场,工笔的严谨勾勒与写意的率性泼墨在此奇妙共生,传统熟宣上绽放出充满当代性的视觉诗篇。其没骨小写意技法堪称革命性的笔法突破,既保留了没骨画法的含蓄韵味,又注入了小写意的生动气韵,使工笔的精致与写意的豪放达到微妙的平衡。

《香丛翠羽》
自由的笔触往往能够穿越题材的边界。姚思敏的画笔总在打破常规,从工笔花鸟的精微,到写意山水的豪放,再到彩墨交融的当代实验,她的创作疆域从未被题材所限。这种情感驱动的艺术表达,使她的画风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时而细腻如丝,时而奔放似火。“我从来不给自己设限。画家对于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定有所感受,有感受我就要表达。”姚思敏说。
而当笔墨难以尽诉胸臆时,姚思敏便以文载道。她曾出版多部著作,那篇《十个优点比不上一个特点》的创作宣言,至今仍是画坛津津乐道的艺术箴言。

《苍茫天地间》
艺术风格的多元蜕变,源自姚思敏行走世界的写生足迹。从黄土高原到热带海岛,从江南水乡到西域边陲,再到欧洲古堡、中东集市,她始终以中国画家的独特视角,用画笔记录着不同文明的风物。这种跨越东西方的艺术跋涉,使她的笔墨语言既扎根传统,又充满当代活力,最终凝结为独具个人印记的美学表达。
“写生会让你不断地去接受新的东西,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所看到的都不一样,它会促使你打破平时习惯的方式。写生就是要写那些生动的、生涩的,跟平时完全不一样的,那才叫写生。”姚思敏说。

姚思敏的画笔如脱缰野马,水墨交融间尽显不羁才情;唐允明则似山间隐士,数十年潜心研磨山水笔法。不同艺术理念的碰撞,常常在画室激起火花,而他们的争锋却恰如水墨与留白的碰撞,在交锋中激发出彼此更深层的艺术潜能,成就了一段相得益彰的艺坛佳话。
原本,唐允明、姚思敏夫妇与龙泉驿并无渊源,但此间山水的慰藉,最终让他们选择在这里定居。龙泉驿的山骨与水韵浸润了他们的笔墨,桃花雨、叠翠山、客家楼,也成为了他们画作中的常客。这片土地以不同的美,滋养着两位艺术家的创作灵魂。
唐允明和姚思敏,一个定格永恒、一个书写瞬间,一个理性解构、一个感性穿越,他们的笔墨在龙泉驿的烟岚松涛间碰撞交融,舒展开山骨与水韵共同绘就的美学长卷。艺术路上的各自探求,人生路上的携手同行,让驰骋于截然不同笔墨疆域的二人,互相照亮、彼此成就。他们也以40年的相伴证明,最高级的艺术共鸣,恰是守护彼此的独特性。
当这座城市因世运会的脉搏而跃动,龙泉山的山骨与水韵,也仿佛在这片孕育了千年诗画与当代活力的土地上找到了新的共振。艺术的生命力与体育的拼搏精神,共同在这方舞台书写着关于永恒与瞬间的对话。

记者:彭体
视频编导:魏远刚
视频文案:魏远刚
视频摄像:魏远刚 张君
视频剪辑:钟盼
视频配音:陈晚星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