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风雨,雕凿着东大路的沧桑、北周文王碑的古朴、洛带古镇的风华,也沉淀出龙泉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那些零落在驿道、石碑、古街、名寺、王陵中的文明记忆,启发着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探索。
著名画家白德松,便生长于龙泉驿这片古今交融的土地上,在洛带镇度过了童年时光,又于退休后安居在龙泉山下。他的艺术创作和人生经历,始终洋溢着浓厚的文人气息。他的笔下,有千载风流,也有万象人间。他的作品,既刻画着魏晋人物的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也凝结着当代人的鲜活生命力和丰富情感。

作为我国著名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白德松从事美术艺术教育多年,桃李满天下。担任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首任系主任期间,他以高昂的热情和艺术使命感投入到中国画学科建设中,在教学和创作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为美术教育和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红岩》《西双版纳的故事》《山月不知心里事》等多次获得全国美展优秀奖,《冯将军歌》《魏晋文人系列》等在美术界和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魏晋文人之一——建安文气》
当水墨在卷本上苏醒,魏晋文人的灵魂依次显影。
从《正始之音》里王弼的玄学辩论,到《归去来兮》中陶渊明衣褶里的菊香,白德松以画笔为时光凿刻通道。
《魏晋文人系列》,是白德松近年来的重要作品。这些画作不是对历史的复刻,而是用素墨与飞白搭建的时空剧场。阮籍醉眼中的星辰,山涛官袍下的竹节,每道笔触都在追问,何为真正的文人脊梁。
“中国文脉当中很重要的一脉叫文人,中国文人最典型的又是魏晋文人。他们所具有的风骨、风貌、风格、风流,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显著特点。”白德松说,他的内心深处十分敬佩文人,有一种深厚的“文人情结”。
在这组作品的创作中,他突破了传统中国画的人物造型,从奇石的纹理中汲取灵感,“用画石头的办法来画人物”,厚重而有力度,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
以山石的筋骨重塑文人的风骨,白德松让建安的风、竹林的雨、兰亭的月光全部凝固成可触摸的思想化石。观者看到的,不仅是历史人物的肖像,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切片。那些被笔墨唤醒的魏晋魂魄,以沉默的锐利叩击着当代人的心灵。

《后羿射日》
在创作历史人物画的过程中,白德松始终秉持着学者般的严谨态度。他深入研究每个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精神特质与文化语境,其笔下的人物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而是融合了时代精神与个人哲思的深度诠释。使观者不仅能看见人物,更能触摸到那个风骨凛然的特殊时代。这种将史学思维注入艺术创作的方式,让他的历史人物画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充满人文温度。
“画历史画,是画自己内心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不同的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在特定历史情况下给予理解,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理解最重要。”白德松说。
除了穿越千年勾勒古人的风骨,白德松的画笔也聚焦当下,述说着人间的悲喜。

《凉山的山》
1995年,他走进凉山州,创作了《凉山的山》《凉山的火》系列水墨布本画。在他构建的视觉史诗中,彝族同胞的生活场景被赋予诗意的凝视。三位披着查尔瓦的母亲,火塘边起舞的姑娘,都成为他水墨世界里跳动的生命音符。

《雪莲花》
他创作的《雪莲花》,源于一个藏族孩子睫毛上的雪花带来的情感触动。作品通过雪域高原上的小学、睫毛上凝结的晶莹雪花、烈烈飘扬的五星红旗等核心意象形成深刻叙事,从独特的艺术视角构建了震撼人心的时代画卷。这种具象与象征的交织,使作品超越普通人物画范畴,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视觉史诗。
从连环画、写意花鸟画到人物画,从《中国古代神话系列》《云山系列》到《静观系列》《魏晋文人系列》《庄子寓言系列》……白德松的艺术创作横跨古今,既展现了他学院派的历史考据功力,又流露着对当代生活的温情凝视。他始终秉持在地即全球的创作理念,认为只有扎根于自身文化土壤的作品,才能引发广泛共鸣。

《索玛花开一朵朵》
当水墨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白德松的画笔正在书写一部无声的史诗。那些定格在纸上的面容,或沧桑,或坚毅,或沉思,以最纯粹的艺术方式凝练岁月变迁,用最生动的笔墨语言诉说中国故事。一笔一画间,是五千年文明的延续;一颦一笑中,是艺术哲思的绽放。这不仅是简单的人物描绘,更是一个艺术家对历史、对时代的深情告白。当观者与画中人对视的刹那,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看见未来的曙光。

记者:彭体
视频编导:魏远刚
视频文案:魏远刚
摄像:张君
视频剪辑:钟盼
视频配音:陈晚星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