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下,画坛名家灿若繁星,他们在山水之间挥洒灵感与诗情,求索艺术的真谛。而在画布背后,另一个同样提笔的人,却在用文字书写着他对艺术的洞见真知。
东山居竹斋内,美术评论家林木灯下纵笔,于美术史中钩沉索隐,在艺术与学术之间的穿越中求解问道。自诩为画坛“冷眼旁观者”的他,以敏锐的视角、深刻的思考、犀利的笔锋和近半个世纪的勤奋写作、千万字的著述文章,烛照中国美术发展脉络中的细密纹理,守望艺术创作的本源。

人物介绍
林木,生于1949年,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终审评委,曾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出版有《论文人画》《明清文人画新潮》《二十世纪中国画研究》《笔墨论》《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傅抱石评传》等十余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美术评论等各类文章上千篇,著述达千万字,曾百余次出席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学术活动。
在中国当代美术界,林木是活跃的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与艺术理论研究的邂逅,最初只是一场偶然。

林木从小就喜欢画画,在考上大学前,他曾近乎专业地画了十年,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但在1978年参加高考时,由于当过老师,根据当时的政策,他只能报考师范类院校,于是他“被迫”报考了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因为实在太爱画画,毕业时,他在大学中文系会议室墙上留下一大幅国画作品后,选择了一门跨中文、历史与美术的专业,这就是中国美术史。
从绘画实践到美术理论研究,绝非简单的身份转化,而是一场需要双重修炼的蜕变历程。林木刻苦阅读和研究,广泛汲取艺术、美学、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知识,不断拓展学识的广度和深度,在艺术研究的浩瀚星空中,以惊人的勤奋点亮了自己的学术轨迹。几十年间,他的研究成果如繁星般璀璨。

在美术史的长廊里漫游时,林木时而为某个艺术流派的兴衰而驻足沉思,时而又因发现某个被遗忘的天才而欣喜若狂。这种由实践淬炼出的学术眼光,让他在故纸堆中找到了比颜料更绚丽的色彩,那是穿越时空与艺术灵魂对话的纯粹快乐。
“从乐趣来讲,画画偏重于感性,一拿起画笔在大自然里去画的时候,会极度兴奋。搞美术理论也有快乐,看到优秀的美术作品时也高兴,但高兴完了以后要马上回到理性的领域,进入一种深邃的理性的思考。”林木说道。
这份知行合一的修为,恰似一叶轻舟,载着林木在艺术的河流中徜徉。他以艺术家的敏锐感知浪花的韵律,又以学者的睿智丈量河床的深度。在感性的涟漪与理性的暗流之间,他的思考如船桨般划出优美的弧线,让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水域在此交汇融合。

《论文人画》是林木美术史研究的开篇之作,他还在读大二时就开始了研究。当时,美术界对文人画的了解和研究不多,他搜遍了全国,也只找到二十多篇“豆腐干”文章。笔耕四年,他于1984年完成了《论文人画》的写作。该书在1987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上市仅一个月便销售一空。林木回忆,他当时曾预言,这部书的出版将带来文人画的一个高潮。两年之后,“新文人画”的旗帜打了出来,印证了他的预言。

《论文人画》的创作出版,已隐约显现出林木独特的学术锋芒。而真正让他在学界声名鹊起的,是那场震动艺术世界的明清绘画平反运动,他以犀利的笔触拨开历史迷雾,为被长期低估的明清画家们重新正名。林木创作的《明清文人画新潮》犹如一柄利剑,直指20世纪美术史学界根深蒂固的“明清绘画衰落论”,以哲学思辨为经、美学分析为纬,辅以社会政治维度的深入阐释,在学术版图上重新勾勒出明清文人画的真实轮廓。他不仅揭示了这一时期绘画在情感表达上的突破性成就,更论证了笔墨语言的革新与风格创新的独特价值,使明清文人画的学术地位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正是这部力作,让林木在美术史学界崭露头角。

而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勇气,在林木更具争议的代表作《二十世纪中国画研究》中达到顶峰,书中那些颠覆性立论,甚至一度让多家出版社望而却步。这部百万字巨著不仅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更以振聋发聩的学术洞见,重新审视了“当代艺术”这一学术话语。面对部分人推崇备至的西方当代艺术,林木鲜明提出,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之间并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中国人应该自主创作自己的当代艺术。他认为,中国美术的根脉根植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艺术家必须坚守“文化自信”这一精神坐标,以民族基因和民族特色回应时代命题,既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亦非对西方的盲目追随,而是在水墨的虚实相生中重构属于东方的美学画意体系。
“西方艺术有西方的特点,中国艺术有中国的特点。西方现在都在提多元化,中国式现代化就强调中国人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在美术上来讲,就应该呈现中国美术自己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绝对应该跟美国的不一样。我们今天应该倡导的,是当代中国自己独特的艺术,反映了我们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内心情感、审美情趣的这些艺术,就是我们的当代艺术。”林木说。
《二十世纪中国画研究》虽然因颠覆性的立论遭遇颇多争议,但其学术价值终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该书最终冲破重重阻力得以发表,获得学界高度认可,还入选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获得出版界三大国家级奖项之一——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林木不慕浮华,不逐虚名,潜心做艺术界的守夜人。从2006年至今,他栖居龙泉山麓近20年,在龙泉驿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坚持着学者的清醒与赤诚,以笔为犁不断深耕艺术的沃土。
在这里,时光仿佛被山岚浸染得格外缓慢,远离了镁光灯的追逐与名利的喧嚣,一方书案,几卷典籍,他与笔墨的对话从未停歇。那些在宣纸上晕开的墨迹,那些在画布上凝固的思考,都是最纯粹的艺术见证。虚名浮华终将随风而逝,唯有对艺术的虔诚探索,才能在这青山绿水间留下永恒的印记。

记者:彭体
视频编导:魏远刚
视频文案:魏远刚
摄像:张君
视频剪辑:钟盼
视频配音:陈晚星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