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最有利的措施。
今年1—8月,成都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573个;协议总投资5115.8亿元。全市外商直接投资(FDI)10.24亿美元,规模居中西部城市第一,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10月13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成都,聚焦“抓项目促投资”主题,深入多个项目一线开展采访报道。
走进成都火车站扩能改造工程项目现场,高耸的塔吊有序运转,工人们各司其职、干劲十足,在繁忙的工地中,由钢架搭建而成的“芙蓉花”骨架格外引人注目。
项目建设现场
这座以“千年巴蜀传竹韵,繁花似锦耀蓉城”为设计理念的站房,主体坐北朝南,屹立于成都北中轴线,正立面似“城市门楼”,屋面挑檐将融入竹编和蜀锦纹理,呈“芙蓉”造型。新建成都站扩能改造后将成为特大型高铁站,定位为西南区域铁路枢纽核心项目,是成都“四主三辅”客站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站房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站场规模10台18线,站房自上而下分三大功能层,高架候车层可容纳1.5万人同时候车。
“以前的成都站和城市是脱离的,两侧都是单行道,老百姓通行不便,改造后将与地铁、过境道路、上盖公园、南广场、公交场站、长途枢纽、东西下穿隧道等组成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兼具城市交通疏解、文娱商业功能的综合型交通枢纽。”中铁八局成都车站站房项目部总工程师杨杰详细介绍,项目建成后,轨道交通衔接更加便捷,30分钟可达成都东站,50分钟抵双流国际机场,1小时至天府国际机场,“目前项目已完成整体进度的60%以上,将于2027年与成渝中线高铁同步开通。”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成都着力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同样在项目投资建设中展现出强劲动能。
作为成都市金牛区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项目,康弘基因药物生产基地自2025年2月7日起开工建设,半年完成从报建到验收。项目占地面积38亩,总投资8000余万元,设计年产能为10万支。
“我们在项目报批过程中遇到许多难点。成都市有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组建服务专班,开辟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审评,仅用1个月时间就将平时需要半年才能办成的报批报建手续全部办完,确保了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成都有温度更有力度的良好营商环境,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扎根成都、做强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康弘药业首席科学家谢清说道。
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制品、中成药、化学药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医药集团。当前致力于在基因治疗这一国际前沿新兴赛道,将前沿的科研工作转化为产业成果,目前已有两款眼科基因治疗产品,同时在中国和美国开展临床试验,国内临床均已进入Ⅱ期。
成都康弘药业(受访企业供图)
“基地将于2026年1季度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西南地区首个符合中美GMP质量标准的基因药物生产基地正式启用。能够实现中国生产、全球供应,构建了在基因治疗领域从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全链条能力,有力支撑康弘将基因治疗技术拓展至其他治疗领域,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谢清说道。
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是成都当前推动项目投资、促进消费增长的核心战略方向。
在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由上海百联集团打造的成都百联奥特莱斯项目已正式动工。该项目占地142.6亩,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投资超30亿元,预计2027年上半年投入运营。项目建成后,预计辐射成都北部及德阳、绵阳等周边城市约3000万消费人群。
作为成都主城区首座大型奥菜,项目将借助紧邻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区位优势,与大熊猫IP深度融合,突破传统奥莱“以折扣商品销售为核心”的市场定位,将景观休闲式餐饮、文娱业态的占比提升到40%,引进国内外一线品牌300余个、特色餐饮品牌30余个、成都奥菜首店10余个,打造集“公园场景漫步空间、熊猫IP互动地标、烟火成都玩转之地、川潮风尚集合空间”于一体的城市微度假精品文旅消费新标杆。
项目效果图(受访企业供图)
成都百联奥特莱斯购物广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全介绍,项目自今年3月签订投资协议、4月成功摘地,到10月下旬全面开工建设,每个节点均超前完成,“成都市有关部门的全力保驾护航,让我们在报建等环节未遇任何卡点,深切感受到了成都浓浓的热情。”
“熊猫基地年接待游客超1200万人次,其中81%来自省外,项目落地后将推动‘旅游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成都市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委员丁照睿补充,未来双方将积极探索与国际品牌合作,共同开发熊猫IP定制产品,推动“熊猫文创”从毛绒玩具等基础产品,向与一线品牌联名的限量款、专属款升级,让“文商旅”融合真正落地生根,为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
记者手记
从重塑交通格局的成都站,到突破技术壁垒的基因药物基地,再到激活消费潜力的文商旅综合体,成都正以一个个实打实的项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一路走来,“万千气象看四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塔吊林立、车辆穿梭的火热,更是创新驱动、民生普惠的温度;写的不仅是上亿投资、万里轨道,更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增量。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项目背后那一套“成都节奏”——审批环节做减法,服务流程做加法,服务专班随叫随到,政府把企业“卡点”当成自己的“赛点”。
有人说,投资是冰冷的数字;在成都,我触摸到它的体温——是工人安全帽下的汗水,是科学家显微镜前的目光,是游客提着熊猫限定文创的笑眼。
车轮滚滚,项目引擎轰鸣。我知道,那些我们刚刚告别的工地,明天还会长高、还会延伸,像这座城市的雄心——永远向上,永远向新。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