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摸看,是不是像婴儿的皮肤一样嫩滑?好豆、好水,加上纯手工制作,才能做出这么细腻、鲜嫩的豆腐。”近日,在千年古镇内江市资中县罗泉镇,曹素芳一边向记者展示刚出炉的豆腐,一边道出这门技艺百年飘香的秘诀。记者循着豆腐清香,探访这门古老技艺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发展之路。
罗泉豆腐
古法工艺,匠心制作“记忆味道”
凌晨两点的罗泉镇,多数人家还在沉睡,曹素芳和丈夫已准时起身,开启一天的豆腐制作。转动石磨、过箩筛浆,再将豆浆倒入自带冷热水循环系统的砖土火灶,用柴火慢煮 ——这套现代工业化生产难以复制的“秘方”,是她30多年制作生涯里从未改变的坚持。
灯光下,曹素芳有节奏地摇着木柄进行传统操作,即便机器生产效率更高,她也不为所动。“只有传统工艺,才能做出记忆中的味道。”这种“记忆中的味道”,藏在每一道严格工序里:从选豆、泡豆,到磨碎、晃包,再到煮浆、点卤,直至入豆盘、压盘、切块,十道工序全凭手工。
古法工艺
其中,卤水点浆是关键。点少了豆腐太软难成型,点多了又会过硬变老。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曹素芳点出的豆腐豆香浓郁、滑嫩可口,既结实不易碎,入口又满是清香。如今游客渐多,她最忙时一天能做50模豆腐,每模约20斤。即便人手和产量有限,她与丈夫也始终不盲目扩大规模、不简化工艺。“传承三百多年、经十二代人打磨的工序,是罗泉豆腐的灵魂。”曹素芳说道。
在她家门口的小摊上,乳白色的豆腐整齐摆放,豆香随风飘散,老顾客循着香味就来了。“我就想把记忆中的罗泉味道,分享给更多人。”曹素芳托起豆腐,脸上满是自豪。
三百年薪火,十二代一脉相承
罗泉豆腐制作技艺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随盐业兴起,历经汉、三国、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发展,在清朝达到顶峰。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客家人萧凤音来到罗泉,将所掌握的豆腐工艺与当地特色结合,形成独具风格的“罗泉豆腐制作技艺”,至今已传承十二代,逾三百年。
翻开传承谱系,清晰的脉络记录着技艺的延续:第一代萧凤音传子萧才辉,第二代萧才辉传子萧志朝,此后多以父子、婆媳、翁婿等亲属关系传承。至第八代时,萧盛银将技艺传给萧明富、萧明泉(均为父子关系)及钟润年(翁媳关系),三人在民国时期便开起豆腐店与餐馆;到第十代,张秀芳从1986年起从事豆腐及相关产品制作,2008年筹建“四大井酒楼”,将核心技术传授给田碧芳、邓玉等20余人,并到其他豆腐店指导;第十一代田碧芳、邓玉等学成后独立经营,田碧芳开设“田二妹豆腐经营店”,邓玉开设“刘德全餐馆”,均将技艺继续传承。
豆腐宴
2013年,资中罗泉豆腐制作技艺被列入内江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4月,资中罗泉豆腐制作技艺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曹素芳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张秀芳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正带领新一代传承人守护这门技艺。而罗泉豆腐的核心技艺,也有着明确的标准:用本土优质黄豆和罗泉天然矿泉水,经石磨磨浆后加盐卤点制,浸泡、磨浆、煮浆、凝浆、压制等环节都有严格要求,比如冬季黄豆需泡18至24小时,夏季4至8小时,春秋季8至18小时;磨浆水豆比3:1;煮浆温度90℃至100℃等等。凭借这些标准,罗泉豆腐才有了“细、白、嫩、绵”的特点,更衍生出豆腐宴:经二次加工后,用炒、炸、蒸、炖等方式,做出熊掌豆腐、麻婆豆腐、口袋豆腐等几十个品种,成了罗泉的美食名片。
亮相央视,非遗“出圈”
多年来,罗泉豆腐制作技艺通过一场场实践活动,从古镇走向更广阔的舞台。2011年8月4日,辛亥革命罗泉会议100周年纪念活动在罗泉举行,传承人现场准备豆腐宴;2012年3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远方的家》走进内江,展播罗泉豆腐,同年7月,罗泉豆腐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传承人全程配合申报。
此后,这门技艺的热度不断提升:2018年2月,传承人参与“罗泉豆腐制作技艺”及产品拍摄,内容在央视《消费主张》播出;2019年1月,“中国·资中第三届血橙节”在罗泉设分会场,传承人现场展示,吸引3000余人参与;同年9月,罗泉豆腐拍摄内容登陆央视《探索·发现》;2021年4月,“罗泉豆腐包子”入选省级天府旅游美食候选名单;2022年11月,资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罗泉萧妈豆腐乳、豆腐宴等)在罗泉城隍庙展出,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该活动。2024年7月,《川观新闻》食情局走进罗泉,聚焦豆腐制作。
豆腐制品
豆腐+文旅,玩出新花样
如今的罗泉豆腐,不仅是一门非遗技艺,更成为推动古镇发展的引擎,通过文旅融合实现“破圈”。
在研学体验方面,罗泉打造特色研学项目,游客可在古镇豆腐研学基地转动石磨研磨豆浆,体验从传统豆腐制作到创意美食DIY的全流程,深入了解豆腐文化;在文化载体建设上,结合罗泉古镇提档升级和盐神庙保护利用,围绕井盐文化与豆腐文化,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体验中心,探索“党建+文旅+产业”新模式,推动豆腐产业与古镇旅游深度融合。
体验做豆腐
美食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罗泉豆腐协会成立后,研发20余种豆腐新菜品。“罗泉豆腐”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罗泉豆腐包子”入选省级天府旅游美食名录;同时,资中兔子面、山椒兔、资中鲶鱼等特色美食被引入古镇,培育出一批餐饮店、农家乐等美食品牌。
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也为游客带来更好体验:建筑面积1880平方米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建成投用,全县乡镇首个公园——观龙台森林公园(一期)完成建设;核心区风貌改造、盐神庙维护修缮、城隍庙恢复重建等工程落地;沿河建成4公里游步道、2.4公里骑游道,新建3座景区公厕、提档升级2座,罗白路、资威快速通道等对外旅游通道打通,大幅提升景区通达性与舒适度。
此外,电视剧《月是故乡明》、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在罗泉取景并登陆央视黄金档,《漫步罗泉古镇》一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高铁读物《资中风物志》收录罗泉古镇风物。一系列宣传推广,让罗泉豆腐和古镇的知名度持续攀升,这门千年技艺正以全新姿态,迎接更多人的到来。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