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龙泉驿,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蓬勃的生机。在赣南路旁的智能大棚里,一朵朵灵芝菇破土而出,仿若盛开的褐色花朵;柏杨村的数亩瓜田里,圆润饱满的贝贝南瓜静卧在薄膜上,等待下旬的甜蜜上市;在西河街道天平村的大棚菜地里,工人们正娴熟地收割着今秋的又一茬鲜嫩蔬菜……
这幅多元的丰收图景,正是龙泉驿区构建多元化、高质量、强保障的“菜篮子”工程最生动的注脚。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与体系化建设,龙泉驿正稳稳托起市民的日常餐桌与美食期待。
科技赋能,田野长出“致富珍馐”
在赣南路旁的灵芝菇种植基地,浅褐色的灵芝菇在恒温湿的智能大棚内茁壮成长。采用独特的“地栽模式”,这些菌菇能充分吸收土壤养分,生长空间更为宽广。

“龙泉驿的水土特别适合灵芝菇生长。”基地技术负责人赖庆书介绍,该品种生长周期短,一年可高效轮作5茬,亩产高达2至3万斤。如今,这朵“致富菇”已形成洛带产学研、土门壮大村集体、花果带动农户的多元发展格局,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眼名片。据了解,在前期种植10亩的基础上,接下来公司将加快推广步伐,力争尽快将种植面积提高至30亩,产出更多的灵芝菇销往市场。

与此同时,在洛带镇柏杨村和同安街道丽阳社区,引种的1200亩贝贝南瓜即将进入成熟期,预计亩产3000至5000斤。成都市龙泉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这批南瓜早已“名瓜有主”,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以每斤1.5至2元的稳定价格被收购,实现了“产销无忧”。

高效轮作,“菜篮子”供应不断档
保障“菜篮子”的核心在于稳定的生产能力。在西河街道天平村,种植大户游波龙的三十来亩蔬菜基地里,几种蔬菜轮番种植,土地一年可收获近十茬。

“每茬收获后,我们都会进行土壤消毒,随后使用机械翻土、播种,”游波龙说,“只有高效的机械化与精细的田间管理,才能保证蔬菜一茬接一茬地供应市场。”作为全区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天平村蔬菜产业合作社拥有1200亩常年菜地,持续为市场输送着多样化的新鲜蔬菜。每年约有近半年时间,这里都会源源不断生产出许多空心菜销往成都市场,是名副其实的“空心菜大村”。空心菜收割完毕后,村民又会快速种上棒菜、藠头等蔬菜,田里基本不会闲下来。

与之相隔不远的洪安镇,文安社区、永丰村、洪福村的大片菜地里,茄子辣椒才收完,棒菜、大头菜、红油菜等又已经种下;在南边的柏合街道二河村、马坝村,萝卜、南瓜长势良好,即将走向市场。连片的田野里,生长的是冬天的勃勃生机,更是许多家庭菜篮子的充分保障。
体系支撑,筑牢全域保障网络
这些生动的田间案例,背后是龙泉驿区一整套扎实的“菜篮子”保障体系在强力支撑。
在生产端,龙泉驿区通过争取市级资金加强基地建设,并强化技术指导。全区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近千名,为农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2025年截至目前,已实现蔬菜产量8.7万吨,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在流通与储备端,全区已建成总容量超2.1万吨的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同时,建立了高效的应急保供运输机制,储备了总运力720吨的应急运输车辆,确保产品“运得出、存得住、调得动”。
在质量安全监管端,区、镇、村三级监管体系严密防控。今年以来,已完成定量检测1300余批次,快速检测12000余批次,合格率高达99.9%,并打造了2个合格证准入查验标杆市场,严把从田间到市场的每一道关口。
在市场调控端,全区设立了15个价格监测点位,对9大类六十多种产品进行常态化价格监测,在重要节点加强巡查,全力守护好市民“菜篮子”的价格稳定。
从一朵菇、一个瓜到一筐菜,龙泉驿区正以科技的笔触、产业的思维和系统的布局,在广阔的田野上书写着“菜篮子”稳产保供、提质增效的精彩篇章,为人们生活的便捷和菜篮子的丰富注入源源不断的田园底气。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