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泉山传
作者:凸凹
一本有价值的新书的问世
被唤醒的不只是沉睡的文字
更是一座大山的厚重记忆
一个城市的集体心跳
在龙泉山下激荡起层层思想的涟漪
完成一场穿越时空、涤荡心灵的
“精神攀登”
11月12日,一场关于龙泉山与《龙泉山传》文旅资源转化利用的专题研讨会举行。这是一场共探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新路径的对话,也是让“龙泉山”从一座自然名山到文旅标杆的头脑风暴。

作者凸凹介绍《龙泉山传》

作者嘉楠介绍书中图片
LONGQUANSHAN
专家研讨:
龙泉山深厚底蕴与《龙泉山传》独特文旅价值
由知名本土作家凸凹耗时24年创作、嘉楠摄的《龙泉山传》在今年10月已正式出版。这部由上下册共82.5万字、300余幅图文构成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是中国“第一部山岳传”。它汇聚百科之智,成为一部贯通地脉文脉的“龙泉山全景图鉴”,更打破了人们对“龙泉山”的认知惯性。







LONGQUANSHAN
专家支招:
推动资源转化,赋能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在阿来看来,当前的旅游形态已经向游学、全域旅游转变。文旅要通过拉动流量促进经济循环,但全域旅游不仅仅是局限于其中几处,而是需要全方位地打开。“山也可以成为一座地质公园,龙泉山有丰富的岩石结构、生物多样性,具备这样的条件。”他认为,龙泉山可以成为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的课堂,未来可以在人文梳理、自然梳理上下功夫,吸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让这座山的历史传记更加丰富。

《龙泉山传》已经出版了,出版之后引起反响很大。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为山岳立传,更是与一座城市密切相关。“我希望《龙泉山传》不仅仅是一本书,还能从这本书出发,有舞台剧、短视频、微电影等作品的开发,让它为文旅赋能。”梁平表示,通过众多的呈现方式,将龙泉驿区作为文化的形象呈现出来。
唐小林表示,可以围绕《龙泉山传》提供的资源线索、资源地图、资源板块,建立独具特色的龙泉山生态区、文化链、旅游线、经济带、名人集群,设立龙泉山文学奖,建立龙泉山文化与经济合作组织,构造龙泉山AI智能开发共同体等。围绕龙泉山脉,还可以开展跨区域、跨区划、跨区间合作,统筹“自叙”和“融合他叙”两种讲好龙泉故事的方式,创新性地推动龙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舞台剧《芙蓉花红》执行导演伍锃表示,为一个剧奔赴一座城,已经成为当前一种旅游形态,而任何剧目的创作发展都源于根基。龙泉山脉是天府文脉,龙泉山IP早已拥有良好的流量基础。他希望,成都能够创作一部高质量的舞台剧,将龙泉山文化延展到全国各地,打造成为成都重要的流量载体。在他看来,《龙泉山传》已经做好了项目转化最核心的支撑,能够给予未来无限的畅想。
何振认为,推动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加速转化,可深耕文化认同、推动系统整合、强化IP赋能、激活本土市场,将推动龙泉山升级为“文旅发动机”。其中,他创造性提出实施“文脉解码”工程、打造“四季文化IP活动”,开发“文化记忆产品”,构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文化体验矩阵。

视频:余星 任欢
图片:江建豪
剪辑:朱虹运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