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正是蜜蜂采蜜的大好时节。4月2日,在山泉镇桃源村8组的一片空置的田地里,记者看到了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蜂箱,蜜蜂发出的“嗡嗡”声不时从箱中传出。
“最近,蜜蜂正处于繁殖期,要经常来看一看。”蜂箱的主人彭婉正戴着防蛰帽,佝偻着身子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盖,把一块块饱满的蜂板慢慢抽出、查看,他指着蜂板笑着说:“看,这只就是蜂王,这些封了盖的蜂巢里面就有蜂蜜。”
换箱、洗箱、检查蜂群状况……每天一早,彭婉就会开着他的电瓶车来到离家800多米的田地里,忙碌两三个小时,才能回家。很难想象,这位如蜜蜂般勤劳养蜂人,竟是一位不能直立行走的肢体二级残疾人。
彭婉,1971年出生于山泉镇桃源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自小懂事的他,总是会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在干完农活休息的间隙,他喜欢与花草鸟虫为伴,并因此喜欢上了养蜂。
彭婉告诉记者,他在19岁那年突然生了一场病,类风湿引起骨质疏松,髋关节受损,不能站立起来。从此他的人生也彻底发生了改变。“那时每天都很难熬,白天痛、晚上痛,醒着痛、睡着也会被痛醒。”彭婉说。
“腿不行还有手呢,一样能好好生活。”正是大好年华,巨大的变故没有压垮彭婉,乐观向上、不服输的性格让他重新振作,伴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实施,乘借各类帮扶政策的东风,彭婉开始继续养蜂,并把养蜂当成了他的事业,这一干就是30年。
“彭婉虽然肢体上有残缺,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自强、乐观的人,从不给旁人添麻烦。”山泉镇桃源村党总支委员刘永华告诉记者,2019年,区残联开展养蜂技术培训,彭婉主动报名,认真地跟着老师学习技术,到其他的养蜂基地学习成功经验,努力提升自己的养殖技术。残联还为他送去了养蜂政策‘大礼包’,从技术培训到蜂蜜销售都有全流程的帮扶,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目前彭婉只养了十多箱蜜蜂,加上山区蜜源不多,每年他只能在11月枇杷花开时摇蜜,六十斤百花蜜价值2000元到3000元。谈起养蜂的收获,彭婉笑着说道:“对于我来说,养蜂能增补家用,还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喜欢、感兴趣,帮我打发大把时间的同时心情是愉悦的。”
记者准备离开时,彭婉坐在轮椅上又开始干起活来,他告诉记者,过几天蜂箱里会诞生“小蜂王”,他得抓紧时间收拾出更多干净的蜂板,准备空的蜂箱,方便蜜蜂筑巢产蜜。彭婉说:“现在政策好,日子也会越来越好。我虽然身体不好,但我也想像蜜蜂一样,不偷懒,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一直做到动不了为止。”
记者 邓璐
视频/剪辑:彭雨晴
评论 22
星星闪烁42892 2024-04-09
辛勤劳动,收获快乐
洁洁 2024-04-08
👍
Doris. 🐳 2024-04-08
为勤劳的人儿 点赞👍